English 登陆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中心新闻 > 新闻中心 > 正文
奏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黄河流域及相关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经验交流会倡议书
2019-11-30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习近平总书记于2019年9月18日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明确提出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为新时代黄河流域及相关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作为人文社科研究领域的国家队,我们黄河流域及相关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有责任、有义务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国家战略制定实施提供学术支撑和智力支持。11月30日,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现代城市研究中心、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等10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共聚在黄河之滨八朝古都开封,举行基地建设经验交流会,共商发展大计,共谋合作之策,并联合发出如下倡议:

一、坚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的讲话精神为指引,坚持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加强黄河流域及相关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合作与交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二、推进学科资源整合。黄河流域及相关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研究领域涉及经济、生态、地理、哲学、历史、文学、考古、民族、宗教等学科,解决制约黄河流域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需要充分发挥跨学科、新文科研究优势,推进学科间资源整合,进行学科融合和文理交叉综合性研究。

三、构建高层次研究联盟。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科学谋划,深入研究,组建“黄河学”研究联盟,定期举办“黄河学”高层论坛,协同开展流域内经济、生态、文化和民族等相关研究。

四、培养高水平人才。加大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经济高质量发展、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等领域高素质人才培养力度,努力造就本-硕-博多层次的跨学科、复合型、战略型的创新型人才。设立“黄河学”访问学者研究计划,吸引从事黄河文明及相关研究的学者到联盟基地开展合作研究。

五、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加强科研攻关,推出研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大型标志性成果,形成一系列高质量的研究论文、学术著作、研究报告等,汇集黄河研究原始资料与研究成果。

六、打造高水平智库联盟。充分发挥基地智库作用,紧紧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求,开展从战略、规划、设计到政策的综合集成研究,建设“黄河保护与发展”智库联盟,定期举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高层论坛,做国家和地方发展咨询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七、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注重与国际学术资源的交流合作,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求,组织开展“一带一路与黄河文明”、“黄河文化与大河文明”等国际论坛,筹办国际期刊平台,推进黄河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对话、互鉴。

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黄河文明话语体系。围绕“四个自信”,深入研究黄河文明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系统解读黄河文明的时空演变及其现代价值,总结黄河文明的形成过程与规律,探索黄河文明发展动力和模式,揭示黄河文明认同本根、多元并存、和而不同的文化意蕴,向世界传达文明多元、文明自主的价值理念。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流域及相关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一定深刻领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充分利用多学科交叉的平台优势,为将黄河建设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主动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等重大战略任务,勇于担当,敢于作为,在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中奏响出更加出彩的华美乐章。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

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

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

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

华东师范大学现代城市研究中心

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2019年11月30日


黄河文明

★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17   电话:0371-22826115  ★